|
量能名詞 |
|
成交量依其所處波段的型態為置有下列幾項型態名詞:短期回檔趨勢中的「支撐量」和「防守量」、推升股價向上的「攻擊量」、短期窒息的「凹洞量」、高檔的「出貨量」。 |
|
|
|
中期趨勢中的「底部支撐量」、行進間「換手量」、中期整理「窒息量」、上攻量能不足時的「補量」、觀察進攻發起點「多空量」型態等。將於下文依序闡述之。 |
|
|
|
價量關係 |
|
成交量的變化是股價趨勢相當重要的觀察指標,尤以底部浮現前的成交量變化代表股價是否進入盤底末期階段,或仍持續「盤跌」走勢。一般情況下,底部型態在週線的變化下會出現週量依次走平數週,緊接其後出現「窒息量」,後一週出現價漲量增的紅 K 線走勢,用以確認底部訊號。 |
|
|
|
「突兀量」的發生如在底部區,可觀察兩天,股價若遠離底部區可視為「底部支撐量」。若股價為「盤整型態」,需觀察一週以上變化;「突兀量」的低點若跌破,將造成底部支撐失敗之「萬里長空」走勢。所以盤跌過久的股票一但出現異常大量,不一定是「支撐量」。 |
|
|
|
量的迷思 |
|
投資人在閱讀報章雜誌關於量能解釋的資訊時,有時會對一些股市名詞感到迷惘,例如「有大量後必有高價」或「創新高價不一定要有新高量」、「價量背離,股價反轉」、「量大非頭」,甚至「價穩量縮」等似是而非的理念。當遇到這些困擾時理應先判別「多空」趨勢,才不至於將「成交量」反客為主,反而忽略「多空趨勢」的重要性。 |
|
|
|
正常情況下,股價與成交量成正比﹗亦即中期進入空頭(熊市)的股票因為股價乏人問津,人氣渙散、買氣意願相當薄弱,量能萎縮乃屬正常現象。所以成交量為股價上漲的前兆,沒有成交量的股票也沒有漲昇空間。可以觀察 5 日均量與 20 日均量的關係,長期人氣退潮的股票在股價下跌波段的走勢,其 5 日均量往往是小於 20 日均量。 |
|
|
|
|
|
研判技巧 |
|
股價上漲後帶動人氣追價,所以價漲量增。如前述人氣持續退潮的股票,必然等到第一次出現成交量大於六日均量才會吸引人氣,爾後幾天,成交量能持續溫和增加,才有機會使六日均量突破二十四日均量,擺脫「人氣退潮」與「股價低迷」的現象。 |
|
|
|
多頭市場的特性是「價漲量增」,因為多頭市場人氣聚集,成交量不斷放大,可以推升股價創新高價,所以量、價都出現一波比一波高,且持續不斷創新高;又以「主升段」的走勢時更為明顯。所以在上昇波中,創新大量後必有高價可期,若股價累積漲幅已經相當大,處於多頭市場末期時,末升段往往創新大量後未必會出現新高價。因為股價趨勢在末期一般都會出現漲勢趨緩,攻堅力道轉弱,獲利調節的賣壓相對增大,所以成交量有時反而率先萎縮回檔,則有「量比價先做頭」的現象。 |
|
|
|
當多頭市場結束,開始出現「起跌段」(或稱初跌段)走勢。一般空頭市場大都以 3-3-5 或 5-3-5 波的 ABC 曲折波走勢進行中期回檔。一般投資人患於當股價於回檔初期,出現「價穩量縮」走勢時,即刻介入,其實僅為初期回檔結束,此價穩量縮應為短期「防守量」。隨後股價開始出現反彈,但追價意願薄弱,反彈僅幾天行情,隨即反轉下跌,跌破前波低點又創新低價;其後再度出現「量縮價穩」,如此重複循環,造成價量都呈現一波比一波低。故下跌中貿然逢低承接,必然高檔套牢,往下「平攤」,往往越陷越深。 |